退火處理通常是指將鋼升至一定溫度,并浸入一段時間,然后以特定速率冷卻的處理。 主要目的是軟化鋼。 有時,它也可用于更改其他屬性或微觀結構。 常見的退火處理方法如下
1、退火溫度:
在許多退火處理應用中,我們僅注意所需的退火溫度,然后使其在爐中冷卻。 在退火過程中,容易導致故障的原因是無法保持爐內(nèi)溫度的均勻性。 爐子越大,此類問題越多。
2、工藝退火:
將材料冷加工至相同程度后,將進行加工硬化,因此無法進行進一步的處理。 因此,我們必須在工藝中增加退火步驟,以消除這種不利的加工硬化現(xiàn)象。 這類退火統(tǒng)稱為工藝退火。 由于我們只希望恢復材料的柔韌性,而不關心材料的微觀結構和結構,因此為了降低加工成本,通常使用上述的亞臨界退火。 普通退火溫度比Ae低約11-22℃。 至于溫度控制,只要可以保持在Ae的范圍內(nèi)即可。
3、切割退火:
購買不同的顯微鏡對材料的切割性能有非常不同的影響。 例如,如果將5160鋼球化,它可以減少切削工具的損失。 但是,對于其他鋼,球化結構并不一定具有更好的切削性能。 通常,我們可以根據(jù)材料的碳含量確定理想的切削顯微組織。